公开号 |
104186167A |
公开日 |
2014年12月10日 |
申请人 |
徐静 |
发明人 |
徐静 葛建
|
摘要 |
本发明公开一种紫薯栽培种植方法,属于紫薯栽培技术领域,包括以下步骤:(1)种薯预处理;(2)种薯块茎排种育苗;(3)紫薯幼苗管理;(4)紫薯幼苗扦插栽培;(5)紫薯田间生长管理;(6)紫薯收获。使用本发明方法种植紫薯,可保证种薯能尽快的发芽出苗;能消除常规栽培中紫薯表面的发芽死角,使其发芽率提高约11.3%,同时种薯纵切排种能节省大量的种薯,降低成本,种薯块茎纵切面斜朝下栽培,保证种薯的端部及纵切面发芽出苗时间趋于一致,使紫薯出苗率提高约9.4%;不需通过外加电力设备供热保温,操作工艺步骤简单,设备投入低,提高了紫薯幼苗的成活率及成活质量;亩产量比传统方法提高约7%,为种植户增收效益明显。 |
法律状态 |
法律状态公告日 |
法律状态 |
法律状态详情 |
20141210 |
公开 |
公开 |
20150107 |
实质审查的生效 |
实质审查的生效 |
|
主权利要求 |
1.一种紫薯栽培种植方法,其特征在于,包括以下步骤,(1)种薯预处理:3月中旬,从紫薯储存室内选取个大、体壮、无破损、无虫蛀的种薯,表面用温水洗净后,自然晾干,然后用浓度为600ppm的生根粉5号药液浸泡10-15min,种薯整体浸入液面以下5-8cm,取出后常温下晾干,沿种薯中心纵切成两段块茎,将纵切面表面均匀喷洒浓度为450ppm的生根粉5号药液,喷洒量为3-5mm;(2)种薯块茎排种育苗:将种薯块茎栽种在苗床上,苗床由加入农家肥的细土或营养土组成,土壤湿度适宜,栽种时采取种薯块茎纵切面斜朝下的方式,保持纵切面与水平面呈10-15℃夹角,使种薯块茎两端能更快发芽出苗;相邻种薯块茎横向及纵向间距均为2-3cm,排种后块茎表面覆土厚3-5cm,土壤表面用喷雾器喷洒28-30℃温水至湿润,再加盖0.006mm厚地膜,地膜四周压实,表面加盖干草用于夜晚保温,白天去掉干草维持正常温度;每间隔7天,在气温为15-25℃时揭开地膜,对苗床喷洒28-30℃温水至土壤表面湿润,喷水结束后立即加盖地膜,连续喷洒湿润至4月底;(3)紫薯幼苗管理:5月1-3号,种薯出苗率达95%以上,白天当气温为15-28℃时,揭开地膜,对苗床喷洒多效唑粉剂15-30g/亩,喷药结束后,若气温高于15℃则不需对苗床加盖地膜,使紫薯幼苗能自然进行光合作用,夜晚4点之后或当气温低于15℃时,需及时加盖地膜,防止冷热温差过大抑制幼苗生长,自5月1-3号的第一次喷洒多效唑粉剂开始,每间隔3天,对苗床喷洒一次多效唑粉剂,每次喷洒量递增5g/亩,累计连续喷洒3次,从5月15号开始,待紫薯幼苗长至20-25cm时,贴地面将幼苗切下,切苗后,对苗床喷洒水量5-10mm,同时对漏出地面的紫薯重新覆土,覆土厚度为3-5cm,切苗后3-5天,对苗床喷洒浓度为450ppm的生根粉5号药液,喷洒量为3-5mm,待幼苗再次长至20-25cm后,再次贴地面切苗,重复喷药、切苗4-5周期;(4)紫薯幼苗扦插栽培:每次切割的幼苗经筛检、丢弃无展开叶、瘦弱、有虫蛀的部分,将完好的幼苗在午后气温低于25℃后栽种于扦插棚中,幼苗的扦插空间为25×25cm2,幼苗扦插后对幼苗枝叶喷洒生根粉5号药液1.0-1.5kg/亩,间隔7天后再次对幼苗枝叶喷洒生根粉5号药液1.0-1.5kg/亩,累计连续喷洒3个周期,每次喷药结束后,若当时气温低于15℃ |
在线阅读 |
请登陆
|